泸州列举网 > 跳蚤市场 > 图书/光盘 > 李胜洪兰亭序精品移动教学讲座大全 12讲 DVD
泸州
[切换城市]

李胜洪兰亭序精品移动教学讲座大全 12讲 DVD

更新时间:2019-03-15 13:53:36 浏览次数:317次
区域: 泸州 > 泸县
来源:个人
供求:转让
类别:图书
成色:全新
价格:180 元
商品名称:李胜洪兰亭序精讲DVD

  类  型:山水

  主 讲 人:李胜洪

  碟 片 数:6

  集  数:12

  介  质:DVD

  状  态:现在有货

本套教材光盘咨询qq: 2455963591 咨询电话:170-5274-0440   微信:haiday666

作者简介:
李胜洪, 别名樵翁、养心堂主。当代书法家、刻字艺术家。国家一级美术师,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常务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美国兰亭笔会顾问,研究生导师、全国书法刻字展以及国家文化部“群星奖”评委。曾经担任法国、澳门等国际视觉艺术展特邀评审委员。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发表书法作品。其作品追求厚重的笔墨文化传统与代审美取向之间的有机融合,以丰富多姿而飘逸隽永的艺术表而在当代书坛独树一帜。作品作为国礼或被海内外各机构、博物馆、名人等收藏。中国中央电视台、新加坡等专业刊物、重要传媒曾作专题。编著有《中国书法》、《书家必携》、《中国当代书法名家—李胜洪新作》等专著及《中国书法与汉字艺术》、《当代文化语境下的书法创作理路》等一批学术理论文章。近几年来,其学术主张、教学成果及艺术风格令人瞩目。作为中国书法申请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倡导者和申报工作具体负责人,并首创《中国书法年度报告》制度等,在书坛产生积极、深远影响。两度被评为“中国书坛年度人物”。
书法及刻字作品多次入选国际、全国性书法(刻字)艺术大展,屡次获奖;应邀出访韩、日、新、美、法及港澳台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展览或艺术交流。出版《千字散文行字贴》等。

1959年 在前清遗老张治仁老先生督导下开始描红、临习书画。
  1966年 就读于湖北江陵中学,受到美术老师特别重视和培养。
1967年 文革期间,为红卫兵义务书写大字报而练习书法。
  1980年 拜女画家李青萍先生为师,研习泼彩。
  1983年 书写的《江陵报》报头,在面向全国书法家广泛征集、遴选中被正式采用。成立湖北(沙市)硬笔书法研究会并担任会长。
  1984年 作为青年书法家代表,参加第二次中日青年友好 ,大联欢活动。期间,在湖北美术学院学习书法、绘画。
  1987年 本个人(钢笔)书法字帖由湖北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之后,《中国书法》《各国国歌歌词字帖》《速成行书习字帖》《中国当代名家新作》等专著陆续出版。代表作、书论及艺术评介散见于《中国书法家选集》《中国书法》《书法》、日本《书道》、韩国《书艺月刊》等国内外各种刊物。
  1989年 书法参加《全国硬笔书法艺术作品展览》首次获金奖。之后,作品开始参加国内外展览、比赛,获得各种奖项和荣誉,并被多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
  1991年 被全国自学成才人物评选办公室授予“全国自学成才”荣誉称号,事迹被载入《中国自学人才荟萃》一书;
  1994年 担任海南省书法家协会副。后担任海南省刻字艺术研究会会长。
  1995年 率海南省书法家代表团首次出国访问。之后,应邀先后赴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艺术考察与书法交流。
  1996年 作品参加全国和国际刻字艺术展览并获奖。
  1997年 担任全国书刻艺术展览评审委员至今。
  1998年 《李胜洪书法作品展览》在海口举办。
  2000年 被中国书法家协会首批评选为 “ ‘德艺双馨’艺术家”。受到政府表彰。
  2002年 应邀赴巴黎参加中法文化交流年活动,获“中法文化交流大使”称号。
  2004年 奉命晋京组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并担任常务副院长、主持全面工作。开始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正式招收书法研究生。
  2006年 带队赴韩国参加国际书法大展,担任颁奖嘉宾。
  2008年 首创并向全社会推出《中国书法年度报告》,受到好评。
  2009年 作为中国书法申遗负责人,在中国书协和中国书法院直接领导下、具体组织“中国书法”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圆满成功;
  20010年 由河南省书法家协会、河南省人大、《书法导报》社在郑州共同主办《李胜洪师生书法作品展》;由福建省书法家协会、福建省博物院在福州主办《当代书法五人――胡抗美、王家新、李胜洪、曾翔、李振亮作品邀请展》。
  2010-2011年 当选为本年度“中国书坛年度人物”。个人书法作品在奥地利、法国、德国等地展出,受到欢迎。
  2011年 代表国家赴美出席“中美文化论坛”。以书法与现代刻字艺术为题作学术演讲。参加“中国书法环球行”活动,并赴悉尼等地进行艺术交流。
  2012年 出席在卢森堡举行的“中欧文化对话”和在台湾举行的第二届两岸汉字艺术节活动。以“书法与汉字艺术”为题作学术演讲。
2014年4月10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美术馆联合主办的《自有我在——李胜洪书法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品分为“传统书法”与“主题书法”两个部分。体现了作者在继承书法传统的基础之上,对书法现状及未来的学术思考与探索。展出作品五体皆备、形式多样、风格卓然,不仅有巨幅的擘窠大字,也有前无古人的微品书法,还有其在瓷、铜、石、木等媒介之上自书自刻的精彩表现。作者首次对外展示的“实验性书法”作品,采用独特的视角和全新的形式语言、语感、语境,以期引起观众对“笔墨当随时代”这个永恒命题的学术思考。  
艺术名家
李胜洪先生是当代的书法艺术家,生长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北荆州。这里山川秀丽、物产丰富,加之久远而厚重的文化积淀,历史上孕育和滋养了无数的文化名人。
同其他“老三届”知青一样,李胜洪走过了坎坷曲折的人生道路。而这种脱胎换骨的历练、挫折,又似乎给了他更多的人生感悟和艺术启迪。几十年来,无论在什么地方、从事什么工作,李胜洪都执着地与书法相伴,并难能可贵地始终保持着那样一种清醒的学术理念和旺盛的创作激情。用他自己的话说,书法已经成为他“体现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正是这样几十年如一日的书法实践与理想追寻,才使之深悟堂奥之妙而步入艺术的象牙之塔。
近几年来,李胜洪先生的书法艺术风格越来越成熟、鲜明、突出,而被书法界、收藏界广泛关注。其作品多次作为国家礼品或被中国美术馆、毛纪念堂、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及博物馆等收藏,并对当代书法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国学大师冯其庸先生等书法大家,曾高度评价其行草书艺术成就。中央美院博导、中国书法院院长王镛先生评曰:“近几年来李胜洪先生日益精湛的行草书艺术风格令人瞩目,其作品体现出源自久远的文化传统与现代审美取向之间的有机融合,”以丰富多姿、飘逸隽永的笔墨表现而在当代独树一帜”。
艺术风格
  李胜洪先生的书法植根于传统,多年来不激不厉、渐行渐修,逐步形成了一种具有个人独特风格的艺术语境:一是娴熟的笔墨技巧。他的作品注重线条质感与形态的变化,融汇了楚简线条干净爽利、古朴自然的抒情特征,动势飞扬,字字灵动,用笔捭阖自如;笔墨韵味淋漓尽致,较好地体现出现代情感与传统笔墨的有机融合。二是对作品的整体观照。在他灵动的笔法和结体中,点、线都是处于运动状态的,并通过疾涩、轻重、疏密、欹正、聚散、浓淡、枯润等诸多变化,保持着彼此的和谐与平衡。章法上通常采用符合传统审样式,同时又注意的连贯呼应以及字形的挪让经营,巧妙安排、不落俗套。三是大写意式的抒情表达。他的书作总是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内涵,往往能够随情赋性、依势用笔,性情所致、落笔纷披,使人强烈感受到有一种激越的情绪在字里行间宣泄。
艺术评论家曰:“从其作品中,分明可以感受到生命的节奏、思想的张力,看到一个灵魂在自由地舞蹈;满目纵横、意气风发、如龙飞凤舞蛇行鱼跃的笔墨形态中,宣泻着一股难以言表的艺术滥觞与精神追求。”
艺术贡献
  李胜洪自幼习书,于上个世纪8、90年代开始进行书法、刻字艺术创作。90年代担任海南省书法家协会副和海南省刻字艺术研究会会长,促成了全国刻字艺术界一度兴起的“海南现象”。2004年,他奉命组建中国书法院并一直担任常务副院长,主持全面工作。多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在学术研究、书法教育、艺术创作以及书法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卓越实践,充分体现出在当代书坛具有独特而重要的社会价值:
——在学术研究领域,由中国书法院学术主持的院刊《东方艺术·书法》(双月刊)杂志连续行刊近八年、共发行68期,已成为学术性、理论性强的专业期刊之一而受到书坛广泛关注;仅中国书法院主编的各种学术书籍、作品集(不包括研究员个人所属的研究成果)就达到100余种(部);2007年首创并连续至今面向书法界和全社会推出的《中国书法年度报告》,已经形成基本制度而备受关注;其创新性、客观性、性在业界引起好评,被誉为反映当代书坛历史的一个重要文献。
——在书法教育领域,中国书法院于2005年初开始面向全国和海内外招收课程班、高级研修班学员和高级访问学者。已连续八届、共招生学员827名(其中包括美国、加拿大、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生源)。前七届共719名学员已经顺利结业,其中不少人通过了全国学位英语统一考试、取得了国家认可的书法硕士学位;学员中有600多人次在全国和省级各种大中型书法、绘画、篆刻、刻字艺术等展赛中展示了艺术创作方面的强劲实力。中国书法院的教学成果得到了广泛好评和高度认可,成为当代书法教学培训的一个。
——在书法创作、展览和对外交流领域,中国书法院举办具有学术性的大、中型书法展览50余次,主要有国际交流展、地域交流展、学术研究展、中青年艺术书法展、教学成果展等几种类型,均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国际书法年展”已连续在中、日、韩三国举办了四届,形成了具有长效机制的国际间书法文化交流高端平台;与中国书法家协会共同组织的“汉字之美——中国书法展”先后远赴法国、德国、澳洲等,使民族的传统艺术得以漂洋过海、远播传扬;“百人艺术书法展”、“渊源与流变”系列学术展均已连续举办多届,为当代中青年书法家打造出一个新的展示舞台;还多次派专家代表国家在有关国际学术会议、论坛上发表演讲,积极介绍中国汉字艺术的历史、特点与现状,加深了外部世界对中国书法艺术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了解,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和传播作用;拟搭建的海峡两岸书法交流平台,升格为国家越来越重视、越办越红火的“两岸汉字艺术节”。此外还与中国书法家协会密切联手、通力合作,共同“申遗”,使“中国书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通过起草全国政协提案等方式,积极推动并实现了“书法进入中小学课堂”等等。
他还站在学术前沿,发表了论文《对当代书法的艺术性思考》《中国书法院发展历程回顾与前瞻》等一批研究成果引起广泛关注,对当代书坛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李胜洪谈书法
[1]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书法都是一个神奇的梦幻。而什么是书法,正如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
从五岁在家乡湖北荆州描红临帖开始算起,我与书法结缘已有半个多世纪了。在人生道路上,我一刻也没有放下手中的毛笔和心中的书法梦想。这是因为历史悠久而灿烂辉煌的书法艺术之魅力使然。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中实实在在是涵括了太多太多;好比太阳的光芒,肉眼看去似乎只是白色,然而透过滤镜来细察,实则包含了世间一切色彩……
书圣王羲之和他的“天下行书”《兰亭集序》,举国上下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唐宋以来的历朝历代皇帝几乎都是其忠实的“粉丝”,这成为仅仅在中国才独有的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当我们欣赏其“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的行书、吟咏其“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的千古名句时,一股穿越时空、古与今同的超然情怀自当油然而生。是美妙的书法艺术与文字组合,把我们带入了至高无上的境界。
清代书法理论家刘熙载指出:“书者,如也,如其志,如其学,如其才,总之,如其人而已”。这恰到好处地说明了书法的本质,即书法家文化积淀、传统功力、审美取向暨内部精神世界的物化、外化。所以,我认为书法家首先应该是一个准思想家、哲学家。因为书法之中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然更有辩证法和方法论。同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一样,书法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黑与白、疏与密、欹与正、徐与疾、大与小、粗与细、虚与实、曲与直等等,充满着天机与辩证……书法是书法家对生命存在的体验和对生存的环境的观察,以自己所擅长的笔墨语言去表达时空感受,并不断思考、追求艺术语言表达的佳效果。
顾名思义,书法当然是一门特别重视和讲究“法度”的艺术。不同的书体,各有各法。执笔有控笔之法,行笔有运笔之法,间架之内有结字之法,整章谋篇有布局之法。庙堂有经典精研之法,江湖有简易便捷之法。而各种法度又有细分,甚至一横、一竖、一点、一撇、一捺都能说道出方法来。由此足见“书”与“法”之间的血肉关系。正是前人立法、知法、守法,才促进了书法艺术生生不息的发展,而产生出无数让我们至今读来仍会激动不已的书法名作,如颜真卿《祭侄稿》、苏东坡《黄州寒食帖》、米芾《研山铭》等等,当然还有那些如“羲之换鹅”、“颜筋柳骨”、“颠张醉素”等仍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书法故事。
但是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文无定法,其实书法亦然。故“守”与“破”、“法”与“非法”永远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我以为,古法形成之前断无成法,而创新必然是相对于既有之法而言。其理由有三:首先从个案来看,假如没有钟繇、张芝、卫铄以及“汉魏以来诸名家”传承古法并创造,便不会产生晋代“二王”;如果没有王羲之“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全然突破隶书笔意,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妍美流便的今体书风,也不可能成为彪炳千秋的书圣人。再则就技法而言,虽然可以相互传授,但其发展主要靠书法家个体、群体创造。如笔法有蔡邕的飞白笔法、王羲之的“内擫”笔法、王献之的“外拓”笔法、颜真卿的“屋漏痕”笔法,都是在传承古法而又不拘成法、通过勤学与精思所创造出来的新法。其三,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人对事物的认识永远不会完结。今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与古人相比对于事物的看法、认识自然会有所不同。对于书法美学、书法规律的认识亦如是。新美总是被不断发现、新的规律也总是被不断总结出来,循环往复、永无止境。故古往今来,“笔墨当随时代”都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书法艺术创作,除了取法古人之外,概如唐人所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法自然,即把自然的美间接地转化为艺术的美,需要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其中,人生的阅历与感悟尤为重要,还必须认识到心、手、眼的关系。“法度”固然重要,但相对而言究竟还是属于“形而下”的范畴。“手”决定书法的形态,“眼”决定书法的品格,“心”决定书法的境界。“书无意于佳乃佳”,是宋代大文豪、的书法家苏东坡的名言。指的是真正有价值、意义的书法作品,本质上不应含有任何功利主义色彩。唯有远离世俗的喧嚣与种种诱惑,冷静、深入地观察、体验生活,从而艺术性地表达对生命本身、对外部大千世界的基本看法与切身感受。淡泊名利、无拘无束,才能够真正求得心灵的自由解放和技术的充分发挥。直逼内心写来、一任天成,才是书法创作的佳状态。书法,是从心里宣泄、流淌出来的东西,是书法家的灵魂在自由地舞蹈。毋庸讳言,我欣赏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因为其妙不可言。中,即适中,不激不沥、不骄不躁、不卑不亢、不狂不怪之意;和,即平和、随和、契合、融合之谓。晋代以“二王”为代表的书风神采焕然,向被古来书法家奉为“中和”。因此我将传统书法的典型风格样式作为基点而展开创作格局的拓展与构建,则是顺理成章的审美取向。在此基础上,我多年来、苦心孤诣地去营造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语境:一是注重线条质感与形态变化,以楚人的浪漫、简约、古朴自然为抒情特征,努力融合现代情感与传统笔墨精神;二是对作品的整体观照,即使处于运动状态中的点、线、面体现出有如生命状态般的诸多变化,又努力保持彼此的和谐与平衡。三是追求一种洒脱俊逸的笔墨表现。力求思想、情感与书写内容的同一性,随情赋性、落笔纷披,表现一种淡然、率真而奔放的气质与风骨。
[1] 《道德经》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我的理解是:惟心手合一、人书合一、天人合一,方可得天然、闻天籁、识天趣……
书法是一门永恒的艺术。天不存,道亦不存。面对历史我们感怀古今,叹大江滔滔东去,万物终将灰飞烟灭;唯有艺术、中国书法艺术,永远昭示着一个神奇无比的精神文化世界。
泸州图书/光盘相关信息
注册时间:2016年04月09日
UID:283997
---------- 认证信息 ----------
手机已认证
查看用户主页